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7卷第3期
2012年3月
Mar. 2012
职业高原与工作卷入、工作绩效、
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
林丽卿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摘 要]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研究框架,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技术对226份数据进行处理后发
现:职业高原是一个由趋中高原、层级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构成的四维结构,职业高原对工作卷入、工作绩效、离
职倾向没有显著影响、显著负影响、显著正影响;工作卷入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影响,工作卷入和工作绩效对离职倾向均
呈负影响。
[关键词] 职业高原;工作卷入;工作绩效;离职倾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温州市2011第二期科技计划项目“基于职业高原理论的温州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研究”(R20110023)
[作者简介] 林丽卿(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组织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面临的环境更
加变幻莫测。为了应对竞争、节约成本,组织结构扁平化、精
简化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而这势必进一步限制员工职业生
涯的提升,从而使得员工达到职业高原的可能性愈来愈大。
职业高原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降低工作投入、减少工作
表现,甚至考虑离开可能是多数员工面临职业高原时的本能
反应,由此必将对企业的经营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致命的
打击。在此背景下,以我国民营企业为对象,通过实证方法
对职业高原的结构及其与工作卷入、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等
变量的关系加以研究意义重大。
一、以往研究回顾
职业高原首先由Ference提出并进行定义,他认为“职业
高原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后,进一步晋升的可
能性就非常小”[1]。后来,Veiga提出职业高原不仅包括晋升
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还包括水平流动的停滞[2]。随着心理学
研究视觉的引入,开始有职业高原结构维度的提法。Bard-
wick将职业高原分为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个人高原[3];
Milliman提出职业高原由层级高原和工作内容高原两因子
构成的观点[4];谢宝国认为职业高原由层级高原、内容高原和
中心化高原构成,并通过实证研究给予了证实[5];余琛通过实
证分析认为职业高原由结构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三个
维度构成[6]。
职业高原与工作卷入、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的关系受到
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研究结论不一。Hall(1985)、Stout
(1988)和Burke(1989)等人的研究均表明,职业高原员工比非
职业高原员工有更低的工作卷入度、更低的工作绩效和更高
的离职意愿,而Near(1985)、Andreas(2002)等人的研究却发现
职业高原员工和非职业高原员工在工作卷入度、工作绩效和
离职意愿上并没有显著差异。Slocum等的研究甚至还发现,
职业高原员工比非职业高原员工的工作卷入度还要高、离职
意愿更低[7]。
工作卷入、工作绩效与离职倾向三者的关系也颇受学者
的关注,但研究结论也有分歧。Brouw (2002)研究发现工作
卷入与个体的工作绩效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Dougias和
Brous (2002)认为工作卷入对个体绩效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
的潜在决定变量[8]。Dreher(1982)指出高绩效工作者可能有
较低的离开组织的欲望,与此相反,Jackofsky(1984)指出高绩
效的员工因为可能有其它更好的工作机会,所以比低绩效的
员工容易离职。工作卷入与离职倾向关系的文献不多,但观
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工作卷入和离职倾向呈负相关关系,
国内任乐、周玉成等人做过相关研究。
纵观文献,虽然国内外研究者对他们的关系分别进行了
有益探讨,并得出诸多独到的结论,但由于研究角度、对象、
方法等的差异,至今没有定论,而且没有找到将职业高原、工
作卷入、工作绩效、离职倾向四者作为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的
文献,因此,有必要作为整体加以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在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此构建
了图1的理论框架。
图1
为了验证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
57 -- 57 -- 57
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此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
H1:职业高原是一个多维结构。
H2:职业高原对工作卷入有显著的直接负影响。
H3:职业高原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直接负影响。
H4:职业高原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影响。
H5:工作卷入对工作绩效有显著的直接正影响。
H6:工作卷入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直接负影响。
H7:工作绩效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直接负影响。
(二)研究工具
职业高原量表主要参考Millian(1992)、寇冬泉(2006)和余
琛(2006)的研究来编制,该量表共19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
其中层级高原5个项目、生活高原3个项目、内容高原5个项
目、趋中高原6个项目。工作绩效量表主要参考林长华(2009)
的研究来编制,共3个项目,如“我的工作产出高于岗位工作标
准”、“我比同级别的员工工作更优秀”。工作卷入主要采用
Price 编制的量表,选取其中3个项目,如“对我而言,投入工作
是最重要的事情”、“我非常投入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等。
离职倾向量表采用Farh(1998)开发的量表,共4个题项,以被
试在4个题项上得分的高低来表示离职倾向的强弱。所有题
项均采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6等级计分。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温州民营企业为样本来源,调查范围包括生产
制造业、零售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共发放问卷256份,有效
问卷 226份。有效样本中,男性为 132人,占 %;女性为
94人,占 %。25岁以下的为 43人,占 19%;26至 35岁的
为 110人,占 %;36至 45岁为 58人,占 %;46岁以上
的为 15人,占 %。高中及以下 19人,占 %;大专 82人,
占 %;本科 99人,占 %;硕士及以上 26人,占 %。
基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共121人,占%;中层管理人员
72人,占%;高层管理人员33人,占%。
三、实证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检验信度最常用的方法是克朗巴哈α系数法,本研究运
用该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Cronbach's α值均大
于,说明问卷的信度水平可以接受。
表1 Crohbach’s α系数
因子
职业高原
工作卷入
工作绩效
离职倾向
Cronbach's α
因子
层级高原
生活高原
趋中高原
内容高原
Cronbach's α
本文研究量表多参酌专家学者的文献内容及研究成果
而成,较好地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关于量表的建构效
度,则采用Kerlinger衡量建构效度的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
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均落在因子内,而且每个题项只在一
个因子上的载荷超过 ,职业高原、工作卷入、工作绩效和
离职倾向方差解释率分别为 %、%、%和
%,均超过50%的要求,说明问卷具有建构效度。
(二)职业高原结构维度的探索与验证
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结果显示,KMO=
,Bartlett值=,df=153,P=.000,说明本文数据
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
大于 1的因子,并对因子进行正交旋转,最终提取 4个因子,
总体方差解释率为 %。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每个因子
题项内容,将 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F1趋中高原,F2层级高
原,F3内容高原,F4生活高原,由此构建职业高原结构维度
模型。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理论,模型拟合效果如何需要综合各
指标来进行判断,这方面的指标比较多,比较常用的有x2/df、
RMSEA、CFI、GFI、NFI、NNFI等。x2/df的值越接近 0,表
示模型拟合越好,一般认为x2/df<3,表示整体模型与观测数
据拟合得很好;RMSEA值越小越好,一般认为,如果RM-
SEA<,说明模型拟合比较好;CFI、GFI、NFI、NNFI要
求大于或等于,越接近1表示模型拟合得越好。职业高原
维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x2=,df=146,x2/df=
,RMSEA=,CFI=,GFI=,NFI=,
NNFI=,各项指标说明整体模型拟合效果很好,职业高
原多维性获得确认,假设1得到验证。
(三)职业高原与相关变量关系的验证
对于前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及相关关系的研究,在此分两
步进行。第一步,将职业高原作为一个总体变量,研究与相
关变量的关系。第二步,在第一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
讨职业高原各维度与相关变量的关系。
对于职业高原总体与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处用极
大似然法进行基于协方差矩阵的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见图 1
和表 2。如表 2所示,x2/df小于 3,RMSEA小于 ,CFI、
GFI、NFI和NNFI均大于,数据显示各拟合指标均符合
要求,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表2 职业高原结构模型拟合指标
指标
值
x2
df
72
x2/df
RMSEA
CFI
GFI
NFI
NNFI
判断两变量关系是否成立的依据是路径系数的显著性
检验结果和路径系数的方向(正负号)。路径系数通过显著性
检验,且为正(负)值,则说明两变量正(负)相关;如果没有通过
显著性检验,不论正值还是负值,都说明两变量没有关系。
本文的标准化路径值及 t检验结果数据显示,除职业高原对
工作卷入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符号均与假设相
符,且都通过了 t检验,说明职业高原对工作卷入关系的假设
没有获得支持,其他假设均获得了支持,即职业高原对工作
绩效有直接负向影响,职业高原对离职倾向有直接正向影
响,工作卷入对工作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工作卷入对离职
倾向有直接负向影响,工作绩效对离职倾向有直接负向影响
(见图2)。
图2 职业高原总体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58 -- 58 -- 58
为进一步探讨职业高原各维度与工作卷入、工作绩效、
离职倾向的关系,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此假设职业高原各
维度对工作绩效均有负向影响,对离职倾向均有正向影响,
由此构筑形成关系模型,检验结果如图3所示。各项拟合指
标不仅显示该模型有很好的整体拟合效果,而且路径系数显
示,内容高原、趋中高原和层级高原对工作绩效有直接的负
向影响,对离职倾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生活高原对工作
绩效和离职倾向均表现出没有显著影响。这一方面说明,员
工对知识技能、向决策中心位移以及职位晋升的重视,当他
意识到自己目前工作让他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他有可能就会
减少工作卷入,降低工作绩效,甚至想离开单位。同时说明,
如果员工主观上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则他最有可能的
就是维持现状,既不刻意投入工作,也不会怠慢工作,更不会
考虑去留问题。
χ2=,df=61,RMSEA=,CFI=
NNFI=,NFI=,GFI=
图3 职业高原各维度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和结论
(一)职业高原的结构维度
因子分析有效地验证了前文的假设,民营企业员工职业
高原确实是一个四维结构:层级高原主要是由于组织层级结
构的原因,导致员工进一步获得职位提升的空间受到限制,
因而不得不长时间停留在原有的岗位上工作;内容高原主要
是由于员工掌握了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表现为
难以从当前工作中提升工作技能和知识;趋中高原实质上是
员工与领导、同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往往表现为员工成为
企业焦点人物或向决策中心位移的可能性很小;生活高原主
要源于员工对现状的满足而在个人主观上不求有提升。纵
观现有研究,职业高原结构中包含层级高原和内容高原基本
上得到了大多数主流研究者的一致肯定。
(二)职业高原与工作卷入、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的关系
职业高原对个体和组织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
本研究中,员工面临的职业高原总体及内容高原、趋中高原
和层级高原不仅对工作绩效有显著负影响,而且对离职倾向
有显著正影响,但是却没有发现职业高原总体与工作卷入之
间的显著关系。职业发展是每一位员工的希望,当员工知觉
到自己在当前企业不能获得上级的提拔、又不能被大家接纳
和认可、而且在专业技能和知识上难以提高时,他就可能出
现心理困惑,影响工作绩效,并会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为自
己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企业。但是对多数员工而言,职业高
原是暂时的或是阶段性的,这种暂时停滞一般难以影响员工
对工作的心理认同,由此不难说明为什么职业高原对工作卷
入没有显著性影响。
(三)工作卷入与工作绩效、离职倾向的关系
工作卷入在员工的生产力、个人需求和工作品质三者间
扮演着一个关键角色,一般认为,高的工作卷入会带来高的
工作绩效,而且能有效预测员工的离职倾向。这里在借鉴
Lodahl等(1965)提出的“工作卷入是个人对其工作的心理认
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工作卷入对工作
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对离职倾向有直接负向影响,这一结
论和学者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比较一致,Leigh(1993)的研究表
明,工作卷入度对员工工作绩效是十分重要的,而且与工作
绩效呈正相关。心理学家认为,员工对当前工作的心理认同
程度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心理认同程度高可以让员工更好
感受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克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
或是滋生的不满,并能更愉快、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比
以往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从而促进了工作绩效的提升,并
降低离职意愿。
(四)工作绩效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工作绩效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一直是热门的研究议题,但
是至今为止,他们的关系仍没有定论。在本研究中,工作绩
效对离职倾向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作用,说明对员工而言,工
作干得越好,越不容易产生离职的想法。Dreher(1982)指出
高绩效工作者可能较没有离开组织的欲望,因为他们通常可
以从组织得到较多的奖酬,Dreher的这一观点有力地支持了
此处的结论。
最后,将实证结果概括如下:第一,职业高原是一个四维
结构,由趋中高原、层级高原、内容高原和生活高原表现出
来;第二,职业高原总体及内容高原、趋中高原、层级高原对
工作绩效有显著负影响,对离职倾向有显著正影响,但职业
高原总体对工作卷入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工作卷入对工作
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对离职倾向有直接负向影响,工作绩
效对离职倾向有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
[1] Ference T P, Stoner J A F, Warren E the
career plateau[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7(2):
602-612.
[2] Veiga J F. Plateaued versus non-plateaued managers career
patterns, attitudes and path potential[J]. Academy of Manage⁃
ment Journal,1981,24(3):566-578.
[3] Bardwick, Plateauing Trap[M].Amacom,New York,
NY,1986.
[4] Millian J , consequence and moderators of career pla⁃
teauing[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92:152-186.
[5] 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离职意愿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8):927-938.
[6] 余琛.知识型员工的职业高原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06(6):929-932.
[7] 谢宝国,龙立荣.职业生涯高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3):348-355.
[8] 龚会.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组织支持感和工作卷入的关系研究
[D].重庆:西南大学,2007.
59 -- 59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