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休闲与工作
的关系分析
休闲与工作的关系分析
内容提要:休闲是一门哲学,是一门关乎人生和生命的哲学学问,
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工作好像最终都是为了休闲。那么究竟什么是
休闲?休闲的价值在哪里?它与工作的关系是什么?二者孰轻
孰重?本文将从休闲的本质、休闲观的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休闲与
工作的关系问题,进而发现休闲与工作对于幸福生活的启迪。
关键词:休闲与工作本质发展价值辩证关系幸福生活
一、休闲的本质——何为休闲,何为工作
休闲是什么?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亚里士多德说:
“凡是一种自由选择,自我满足的心态下,从事一种并无特殊目
的也不感到劳累的活动,即属休闲。”也就是说休闲不仅仅是时
间的概念,更是指必须从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状态。凡
勃伦说:“休闲的内涵就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费。”休
闲只是休闲,只是达到让身心放松愉悦的目的,没有实际意义或
者实际效益。换言之,工作就是对时间的一种生产性消费,是有
意义和价值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在某种意义上贬低了休闲的存
在,或者说只解释了休闲的初级含义,而忽略了休闲的深层意义。
伊索·阿霍拉的活动层次论认为,只有高度自由感、具有很强内
在动机的活动,才是真正的休闲;休闲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事事,
而应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为人们实现自我、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获得畅快的心灵体验提供机会。杜马哲迪尔的休闲三部曲则进一
步指出:休闲是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
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地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
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即休闲不只是玩,它也是一种学习,
一种体验式学习。
那么究竟何为休闲、何为工作呢?本人比较倾向于纽格林的
“心态自由感”说。休闲的获得与否是由个人感知和认定的,不
管个人从事什么活动,都可能是休闲,包括工作。或许这种观点
带有唯心主义的理想化色彩,并没有严格区分休闲与工作的界限,
但它的确符合一些实际情况。人类学家普斯顿和考思斯研究毛利
人发现“不管他们是捕鱼、捉鸟、耕田或是盖房子、造独木舟,
都能找到可以被认为是娱乐性的活动的痕迹,”这说明在人类社
会的早期,休闲与工作是密切联系着的,人们在生产的同时进行
娱乐性活动,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景,同时获得畅快的心
灵体验,那么这种工作就是一种休闲。当然这是一种低水平的休
闲,这种休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但在现代社会,经济、
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已经催生了大众休闲这一生活方式,休
闲与工作的界限日益分明。而与此同时,一些在某些领域取得杰
出成就的人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感到快乐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
的享受,这时的工作也是一种休闲。因此什么是休闲呢?我认为:
首先它是独立的,有其自身的价值;其次休闲和工作是对立统一
的,它们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同时又存在对立
冲突,当我们对一方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相应的另一方得到的
时间和精力会减少。那么对于“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这个问题,
应怎么看待呢?
二、休闲观的发展——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
原始社会有休闲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始社会有休闲观吗?
答案就不确定了。人类学家艾伦和约翰逊对秘鲁的 Machigenge
印第安人长达 18个月的考察发现:在原始文化中,不仅人们从
事经济活动的时候已经具有消遣娱乐的性质,而且在某些社会里,
专门被用于休闲的时间也不少于我们的现代社会。但是从休闲到
休闲观是要经过一个思考、理论化、抽象化的过程的,而原始社
会的休闲与工作之间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比如上面列举的关于毛
利人的例子。在这个阶段,人们还没有形成休闲的意识或概念,
也就是说人们还没有对“休闲与工作孰轻孰重”这个问题进行系
统的思考,毕竟在那个时候,生存本身都存在问题。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劳动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希腊语中
表达“劳动”的词汇“Ponos”含有可悲的意思。亚里士多德就
主张,休闲是人生的目的,而工作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古
罗马,奴隶制度使古罗马的有闲阶层拥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享受休闲。就数量而言,古罗马人创造了自由时间拥有之最,那
时每年有 175天节假日。当然这样的休闲观只属于当时的有闲阶
级,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尤其是奴隶来说,工作在很大程
度上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休闲观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
这就出现了休闲观的分裂,工作和休闲是分离的。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控制着大部分的休闲活动,宗教思
想赋予劳动新的意义和价值。人们认为休闲的最高境界是祈求拯
救的冥思,生活的目的是为来世做准备,无所事事是灵魂的敌人。
因此中世纪的休闲观带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它不同于古希腊和
古罗马时代的集体休闲,而是维持了“宗教——个人”中心型的
休闲形式,劳动被认为是神圣的,休闲被认为是世俗的。这导致
了把人类的本性从玩转变为工作的后果。此后的宗教改革对西方
世界的休闲观影响更大,它把劳动看作人类生活最神圣、最高的
境界,休闲则被视作罪恶,休闲与工作产生了严重对立。这种观
念一直持续到 20世纪。
近代社会,产业革命和城市化引起了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甚至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使人们丧失了人的完
整性,引起了人们心理的不安和矛盾,从而导致了在休闲中(而
不是在劳动中)寻找人生意义的倾向,这促进了人们努力适应社
会、经济、环境等变化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大众休闲的诞生。
进入现代社会,伴随着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消费的大众休闲
的迅速发展,后工业时代的休闲观倾向是精神的富裕比物质的富
裕更有价值。因此,与以工作为主的生活相比,人们更喜欢追求
以休闲为主的生活。但现实情况是,尽管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更
多的物质产品,却不能给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带来更多的自由
时间。人们越来越忙,没有时间去休闲;人们每天重复着一样的
工作,也不能享受到工作转化为休闲的乐趣。那么休闲与工作应
该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价值效应?什么样的休闲观才
能创造幸福生活呢?
三、寻找休闲与工作的平衡点——创造幸福生活
休闲是一个关乎个人和社会幸福的永恒命题。首先我想探讨
一下什么是幸福。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专家 Tal说:“幸福是一
条上升的螺旋线。”人生不可能时时成功,适当的失败会提升幸
福感。类比一下,将“成功与失败”替换成“休闲与工作”,是
不是能够认为适当的休闲加上适度的工作才能构成幸福的完整
呢?
幸福的真谛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如何阐释外部的世界。
前几年热播的《老大的幸福》中,弟弟妹妹们表面上都功成名就,
但都没有老大过的幸福,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幸福不等同
于物质拥有,心理的满足关键还是要看心理对外界的反应和态度。
工作作为一种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它创造的是幸福的物质基础;
而休闲作为一种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它提供的是幸福的催化剂。
当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听听音乐、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让心
情得到放松,此时获得的愉悦感就可以理解成一种幸福。因此在
休闲与工作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生活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工作时间的安排,而忽视休闲时间的
安排,因此常常在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休闲活动中使用过多的自
由时间,这就是一种失范休闲。这种休闲对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现代社会没有时间休闲。事实上
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不懂得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休闲。诚然,
休闲与工作存在矛盾冲突,但在很大程度上二者是相互依存,并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认识休闲的价值,运用休闲自我
完善、自我实现,产生并体验乐趣,将闲暇时间有效利用,获得
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对工作产生助推力;同样让工作的价值放大,
不仅仅是为休息而工作、为物质的满足而工作、为失范的休闲而
工作,更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让工作的价值转化为休闲的
价值,两者相互贯通,共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
幸福。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休闲与工作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事,工作对休闲是有意义的,
休闲对工作也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基础休闲学》李仲广、卢昌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版;
2、《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托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著
成素梅、马惠娣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休闲学》孙海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4、《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版
5、《有闲阶级论》凡勃伦商务印书馆
感谢阅读
多年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专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精品
管理方案,企业诊断方案,制度参考模板等
欢迎您下载,均可自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