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症结
【摘要】 分析 我国 体育 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 问题 ,认为这是与人类 哲学 思想
的演变密切相关的,提出未来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必须符合人与 自然 、人与 社会
发展 的双向统一,要遵循人体发展的自然 规律 和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体育目的;体育手段;自然规律;社会需要
目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结果;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在不同时期
,手段可以转变为目的,但在同一时期二者不能混淆。在体育过程中,人们最初掌握运动
技术可能是目的,但决不是最终目的。在面对当代体育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
变的现实,促使我们必须探讨体育目的与手段的问题。 一、 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
不分的问题
体育,是指学校 教育 大系统结构中,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组成因素之一。它
的 理论 、 方法 产生于学校,再由学校向社会扩散、辐射,形成学校——社会相互联系的
活动体系。它是以各级各类学校为基础,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由体育教育实施,向
全体学生进行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为主要任务的社会活动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观深受前苏联学校体育思想的 影响 ,体育课程以运动技术为
主体,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体育课程的运动技术本身无可非议,因为无论在何种体育课程
观指导下,运动技术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部分。[1] 运动技术既是发展学生体能和促进学
生生长发育的主要手段,也是养成教育必不可少的媒介。以提高运动技术、增强体质为目
的的传统体育观与我国解放后的社会背景相适应,也发挥了 历史 所能允许发挥的巨大作
用。但是,对于传统体育观的致命缺陷,我们应有一个理智清醒的认识。在传统体育观中
,本应是育人手段的教学 内容 (如运动技术、体育知识等)被当成了体育教育目的本身
,对“规范”和“标准”盲目追求,为教而教,而非为学而教,体育教育从“育人”降为“传技”。
虽几经改革仍未跳出传统体育观的陈旧框架,其日益显现的弊端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宗旨背
道而驰。传统体育观反射在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则把运动场看作是技术动作的加工厂
,把学生看成被加工的物件,体育的课程、教材、教法都是用来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
而体育教师则是操作工,整个体育课就是体育技术动作的生产过程,学校按照社会需要把
学生塑造成一件标准化的产品。这样体育一方面分析社会实际所需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
、技能,体育态度,体育习惯等,以此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把这些所谓的社会需
要像 学习 体育技术动作一样千篇一律地采用“分解——完整”或“完整——分解——完整”等
方法枯燥无味地反复练习。体育过程的工艺流程明确、具体,像 工业 生产一样走向正规
化和标准化。传统的学校体育观,严格控制学生的个性、自由、创造、发展、生长,误解
了人类精神发展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失去了活动的主体性和个性,成为被制造的机器和训
练的动物。[2]
二、我国体育目的与体育手段不分的根源
目前 我国体育目的与手段不分的问题是与人类哲学思想的演变密切相关的。
在古代,东西方的先哲们热衷于探讨世界的本源。“本体论”哲学发展提出了“人与自身
和谐统一发展”的思想。其思想主要特征是从世界本源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
在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东西方古代的养生和体操,提倡的是顺应自然的朴素健身思想。
目的是为了健身或求生,采用的手段是运动与保健相结合。
在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理性得以弘扬,促进了 科技 的发展。但由于人
类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误用理性急功近利地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贪图短期的物欲
和心理上的满足。人们在这种功利主义思维方式的左右下不去深入探索人类健康发展的自
然规律,而是误用理性搞强化训练,追求运动技艺和锦标的短期效应。结果使体育一度走
向以运动技艺为目的,以人为手段的歧途
【 参考 文献 】
[1]韩丹. 论 21 世纪我国的体育创新[J].体育学刊,2002,(1).
[2]李卫东. 体育课程与理解[J].体育学刊,2003,(5).
[3]王学峰. 何为体育之真义[J].体育学刊,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