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知识管理
过多的信息已成为信息烟雾(infosmog),我们的策略不是减少信息,而是从中提取我们所需要的有效知识。
主 题
知识管理和“知识”性质
众说纷纭:知识管理
何谓“知识”:林林总总话知识
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能力
企业知识分类
为什么知识对组织很重要?
从企业的要解决的问题谈起
当企业遇到问题时,企业是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首先的搜寻道路:
查询问题有关文献、专利——调查的问题的技术知识;
查询竞争对手及其做法——调查的是竞争知识;
查询客户的情况——调查的是客户知识;
……
一级:一般性问题
特定问题
作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知识型工作者,您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以前自己撰写过或见过别人整理的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报告和资料,在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2、随着一位关键员工的离职或休假,同重要合作伙伴或客户的良好关系受到损害,联系甚至被迫中断,同时也失去了非常宝贵的实践经验;
3、 新员工加入某项目组,因没有相关背景资料而很难上手,也不能充分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
4、 在项目的开发和进展过程中,员工需要向具有某种专长的专家遵循,却不知企业内部谁有这样的专长;
例如:组织遇到的知识丧失问题
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知识的流传自古有之,从很早时期的师傅带徒弟,到工业社会的合作化生产,以至到目前的数字化经济。尤其是近年,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无不重视人的重要性。
在这些过程中,人作为一个知识的载体而存在。有价值的经验、方案和技巧,都保留在员工的大脑中,为企业发挥着作用。
当员工离开企业时,同时存放在员工大脑中的知识也离开了企业。企业不得不重新培养新人,将他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员工,但并不长久又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尤其的IT等高科技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一直是企业心中永远的痛。
不进行知识管理的代价
无知和迟钝的代价是什么?
忘记关键的职员知道什么的代价是什么?
不能迅速回答或根本不能回答客户的问题的代价是什么?
根据错误的知识做出糟糕的决定的代价是什么?
质量低劣的产品和服务的代价是什么?
是公司走向瓦解、破产和解体的代价。
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实体。
应该将企业作为公司的知识载体而不是员工的大脑视为公司的知识载体。
将这些知识如何有效和高效地利用起来,达到企业知识创新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知识管理的目标。
日本组织学家野中郁次郎(Nonaka)在总结日本企业组织特点后认为,日本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这样一种认识:知识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客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加以综合运用。
不同企业对知识管理的不同需求
从组织与知识作为管理对象的关系角度看,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本身属于知识组织的企业:如搜索知识,为客户提供知识为自己业务的组织——YAHOO;案例:知识管理的两种模式.ppt
本身并不属于知识组织的企业,而是需要知识营造组织业绩的组织。
这两类组织对知识需求是不同的。
其知识管理战略是不同的。其知识管理的方式和组织也不同。(后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利用的管理)
一、何谓知识管理?
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有十数种
关于什么是“知识管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我们先罗列这些说法如下,然后进行分类,和解释
种种“知识管理”:
管理学家和老板的说法……
巴斯(Bassi,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按照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1998)的说法“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他还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的四种功能。
奎达斯(P. Quitas,1997)等将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维格(Wiig,1997)指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和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换知识咨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阿比克(Andreas Abecker,1998)将知识管理活动定义为
“对企业知识的识别、获取、并发、分解、使用和存储”。
麦斯(Mais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
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特定问题的理解。
美国的维娜.艾莉(Verna Allee,1997)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
“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斯维拜(Karl E. Sverby,1998)从认识论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
“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
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 Amidon,1998)认为,
“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定义——比如学习、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能、诀窍、洞察力或智慧——结论都是一样的:要么管好它,要么衰亡”。
达文波特(T. H. Davenport, 1998)指出:
知识管理的真正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比尔·盖茨(Bill Gates,1998)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里多处谈到知识管理。他说:
作为一个总概念——搜集和组织信息,把信息传播给需要它的人,不断地通过分析和合作来优化信息——知识管理学是很有用的。但是就象它之前的添加再设计一样,知识管理变得歧义百出,任何人给它添加什么意义都可以。……数据库公司在其中发现的是数据库;群件公司在其中发现的是下一代群件。……知识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
一个另类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即“先于他人首先废弃人所共知的旧知识,通过创造他人从未想到的挑战和机会而获利”。
这一概念是最近5年来,@发展到全球范围过程中,从自身发展中学习、提炼出来的。
废弃无用知识、共同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组织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解
在Lotus公司的“Lotus、IBM和知识管理”(1998)战略白皮书中,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是
创新、反应能力、生产率和技能素质;Lotus公司的知识管理概念框架.ppt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认为
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继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综合以上各种关于知识管理的说法,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没有统一;
最宽泛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
较窄的认识——对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管理;
知识为对象的管理——对知识进行管理;
知识为工具的管理——用知识进行管理;
大多数的倾向是:对知识的管理。但这实际上又离不开利用知识的工具来进行管理。
我们对“知识管理”的初步定义
我是在较窄的范围看所谓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组织的集体知识及技能和该组织所需要的环境中的知识、经验及技能的有效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组织实现其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力图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共享信息,以便他们能够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最终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知识管理的观察角度
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其他组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看。
知识管理可以从三个角度看:
知识管理是基于信息的管理
关注: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知识重组、群件的设计、构建
知识管理是对广义知识者的管理
关注:人类个体的技能或知识行为的评估、改进
知识=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与know-how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知识管理是对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管理
关注: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人的信息处理和知识创新能力与知识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环境的知识等。
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等
如何看待知识的属性?
研究者和专家们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上则倾向于使用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学中的概念。
研究者和专家们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上倾向于依赖从信息理论中得出的概念。
知识=过程
知识=对象
二、知识的特性
要对知识管理有清晰的了解,
首先要了解一般知识特性及其存在形态;
其次要了解特定知识特性及其存在形态;
特别是企业知识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式等。
什么是知识?
背景
关于知识有长期的认识论上的争论历史。
在此我们很少有兴趣对知识下定义,更大的兴趣是它能够做什么。
其焦点不是发现真理,而是有效的行为和如何行使知识。
什么是知识?
一个定义
被证明能够增加一个实体为了有效行动的信念、资料和说明及解释(Nonaka,1994)
信息与知识
能够增加再造或改变知识的消息或意义流,即信息(Machup,1983)
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材料。
Maryam Alavi
一个简易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关系
资料(数据)
信息
知识
全球信息量每20个月增加1倍
计算能力的进步
在使用Internet方面,中国主机数增加飞快,从1995年到2000年,5年来增长15倍。
比对
巴西同期增长倍。
马其顿增长38倍。
乌克兰增长倍。
韩国同期增长倍。
乌干达增长9倍。
经济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以信息为基础
信息的维度:确定信息的价值
时间when
及时性
新颖性
表达形式
详尽性
形式how
内容what
相关性
准确性
完整性
另一个重要的观点
人:产生及使用知识的人将是行动的基础;
信息内容: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资料、信息和知识;
科技:促进信息内容的搜集、整理、储存,并传递给需要的使用者的技术框架。
科技
人
知识
知识管理的要素
知识分类:根据OECD的定义(1997)
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
知道是什么即知道事情。我们称为“知事”。
Know-Why,关于原理、规律的知识
知道为什么即知道因果。我们称为“知因”。
Know-How,关于技能(诀窍)的知识
知道如何做即知道窍门,我们称为“知窍”。
Know-Who,关于谁有知识的知识
知道谁有知识即知道知识人,我们称为“知人”。
我们增加了
Know-Where,关于知识在 什么地方的知识,
称为“知地”。
根据知识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
可编码知识(Codified knowledge)
隐性知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如前述OECD分类中,
前两类,“事知”和“因知”,属于可编码知识,又称为显明知识;
后两类,“窍知”和“人知”,则属于非编码知识,即隐性知识/默会知识。
我们增加的“地知”,也属于后者。
显明知识=编码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编码;但是对显明知识管理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化;
并非所有的隐性知识都应该、都能够显明化;但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显明化;
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
窍知 人知 地知
隐性/默会知识
事知 因知
显明知识
较易管理
较难管理
M. H. 布瓦索的知识分类框架
常识知识
个人知识
公共知识
专有知识
已编码
未编码
未扩散
已扩散
M. H. 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
知识类型:Spender的分类
清晰
默会
个人的
社会的
无意识的
集体的
客观化的
意识到的
具备知识的经济增长得更快,GNP增加3-4个百分点
大学-产业-政府构成知识、技术和制度相互作用的三重螺旋,是新型知识传播创新网络。[荷兰]Loet Leydesdroff
各种知识性质造成的矛盾性
知识外部性
公共性
矛盾
知识创新性
私密性
低成本
高成本
高风险
高不确定性
知识创新
的长期性
使用寿命
的短期性
知识工作者对知识
的垄断倾向
与知识的共享
知识的“波-粒二相”特性
实体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
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Verna Allee,1998)。即作为实体的知识和作为过程的知识,作为实体的知识衍生出这样的问题:编码、产权等管理问题,以及识别、组织、收集和测度问题。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知识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的管理问题。如知识的创造、共享、学习与应用等问题。
实际上,“知”和“识”的过程,恰恰是获取和创造“知识”这一实体的过程。所谓实体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和统一的。
实体性知识 具体的关于事物或属性的知识, 可以被学习者所拥有, 专有知识可以拥有知识产权或申请专利. 可以传递,知识转移.有识别\组织\收集\测度等问题.
过程性知识 注意力在知识的动态方面,如知识的共享,创造,学习,运用和沟通等.
知识的广度-深度性质
知识还具有广度和深度性质。这是组织或个人在考虑知识结构时需要面对的另外一对矛盾。
所谓知识的广度,就是指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所谓知识的深度,就是指对知识精通的程度。
在一定的资源(如时间,资金,人力等)限制下,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将呈现为反比关系。
所以,不但要强调终生学习,而且还要强调适度、适时学习。
对组织而言,设计一套合适的知识结构和培训计划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
《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考察了两种类型的知识:技术知识和有关属性的知识(产品质量甚至借款人的信用度和雇员的勤奋度)。
该报告将技术诀窍的不平均性称为知识差距(knowledge gaps),将有关属性知识的不平衡性称为信息差距问题(information problems)。
如何缩小知识差距和解决信息问题也是知识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HDR报告的印证
CN域名的地域分布
知识的动态特性
知识的动态特性主要包括:
非收益递减性
对物质投入,经济学著名的“收益递减律”:当某种要素投入到一定阶段后,它能够带来的产出的增长数量将越来越小。
对知识投入,则存在收益递增现象;
共享增长性
知识可以共享;不是分苹果。
知识的变化恒定性
对知识而言变化是永恒的,增长是规律,整个社会的知识总是在增长的,组织的知识相对增长。
环境的复杂性所带来的认识难度
信息 结构
可预见的事物
复杂性
混沌
可能性区域
认识者的视阈范围也影响认识本身
知识的共同进化
知识搜集时的维度
人们一般重视:
知识形式化的程度;
知识的领域;
理论与实际特点;
知识领域的成熟度;
知识的形式化状况
从知识的形式化状况看,知识可分为:
有形式的
无形式的
只能意会的
企业内部来源:手册、说明书、报表、调查报告、备忘录等;
企业外部来源:书籍、杂志、财务报告、新闻、研究报告、产业分析、因特网、趋势分析、咨询报告、案例分析等
存在于个人、组织的记忆中,在研究、讨论、调查过程中,能够进行陈述与交流,但如果不及时转化为有形式的知识,随后就可能丢失掉。
包括个人的技能、经验、价值观与信念、企业文化、社会规范等。
知识的领域
企业系统内部
企业系统外部
过程、测度(财务、生产、客户、雇员)、管理、专长、技术、结构(组织、团队、工作角色)、激励(发展、授权、报酬)、文化等诸方面。
市场、竞争、客户、产品、服务、供应等方面。
知识领域的成熟度
良结构化的:如算法、公式、理论、分析过程等;
半结构化的:如判断、启发式思路、决策规则等;
非结构化的,甚至没有经验和案例。
三、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能力
知识管理的对象:知识人(K-Man )
基本知识结构
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
知识创造能力;
知识交流能力;
知识影响能力;
J·B·奎恩,P·安德森和S·芬克尔斯坦认为,
组织中的一样存在自己的专业智能,它表现为4个由低到高的层次:
认知知识(知道是什么);
高级技能(知道是怎样,即诀窍);
系统理解(知道为什么);
自我激励的创造力(关心为什么)。
在现代新型企业的商业环境
知识工作者占据其中一个变革的重要位置
现代新型企业
电子商务
知识工作者计算化
全球化
竞争与合作
知识和信息成为关键资源
虚拟工作场所和电子通信
联合国关于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模型和分类
激发行动的能力
自我概念
了解
视角
主动性
冒风险
应变
坚持不懈
有始有终
纪律
能够行动的能力
信息搜集
职业技能
社交技能
操作管理技能
工作网络
继续行动的能力
面对成功
面对失败
道德和社会义务
规划未来
操作行动的能力
灵感
发现机会
规划
主动性
实施
评估
反馈
知识工作者:不仅是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者
新型企业的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和信息作为一种新的企业资源。
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就是知识工作者。
无论利用高档计算工作站还是计算器的知识工作者,都是负责对企业生存所需信息进行处理的知识工作者。
在当今基于信息的商业环境中,要成为成功的知识工作者,就要了解信息性质、工作意义和社会责任。
知识工作者在信息工作方面需要承担的五职责
需要确定自己的信息需求;
必须知道如何获得以及在哪里获得信息;
必须理解信息的含义;
必须在信息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行动;
在运用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精通信息的水准
专家
创新者
专业人员
机警
知识
洞察力
“思考什么” “如何思考”
知识工作者在知识工作方面需要承担的五职责
确定自己和组织的知识需求;
知道如何获得以及了解在什么地方、通过什么途径知识;
理解特定知识的意义;
在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采取必要的行动;能够担负有意义的知识传播任务;
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知识、注意力
知识,学习和注意力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和工具,也是个人和组织进步的工具。
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将隐含经验类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达和理解的知识,并且应用到实践中去。
中国古代“对牛弹琴”寓言,说明知识的传递与传授方和接受方的水平有关。所以要关注教育,企业也是如此。
注意力作为稀缺资源
注意力作为稀缺资源正在引起知识管理者的关注,其中热点有二:
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注意力;提高专注水平;
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让他注意我的产品,服务,这成为一些新型公司探讨的热点.
管理学家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 在信息社会里,硬通货不再是美元,专注就是硬通货。
如何管理和发挥知识工作者作用?
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ppt
四、企业知识分类
对一个企业而言,它的知识可以分为四类存在形式:
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
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
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
存在于员工头脑里的默会知识;包含了组织的部分人力资本。
结构资本
知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企业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
知识: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知识: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000年向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专利申请
%
161
579
1514
1600
1627
1701
3071
3601
5538
9402
12039
38171
数量
巴西
中国
韩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瑞士
瑞典
法国
英国
日本
德国
美国
知识管理的职能
通过数字化和知识化,将大量无序信息有序化,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辅助员工同相关客户和工作伙伴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生学习机制;
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减少员工休假和离职而造成的损失;
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和挑战,获取相关资料,调整企业战略,领导市场潮流;
从现有数据挖掘有用知识,增强企业商务智能;
通过知识地图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降低知识扭曲程度;
方便企业后继者轻松获取前任积累的知识,并且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企业知识链的确立
现在,企业的价值已不在于拥有多少厂房、设备、甚至产品,而在于知识产权、客户依赖程度,与商业伙伴合作的能力和技能等,公司中最大的资本就是继资本、劳动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源。
在企业中,知识资源纳入管理形成一条知识链,称为企业知识链。它可以与企业的一般价值链和技术价值链进行比较。
一般的企业价值链
图表来源: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96。
包括知识
和智力
企业技术知识价值链
图表来源: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98
包含了较多的知识和智力。
案例:案例:海尔的知识管理.ppt
案例:道化学公司的知识管理.ppt
企业知识链
识别
获取
分解
储存
传递
共享
评价
公司
客户
公司员工
人力
案例:案例:惠普公司的知识管理.ppt
为什么知识这么重要?
03-1知识组织.ppt
知识管理战略
吴彤认为,应该注意知识在不同使用阶段,和不同使用者身上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不能认为它们这些不同性质完全是同一知识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