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果蝇唾腺染色体
一、实验目的
掌握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
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
1881年,意大利的细胞学家巴尔比尼(Balbiani)在
双翅目昆虫摇蚊幼虫的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一种
巨大的染色体,由于存在于唾腺细胞中,所以又称为
唾腺染色体。
1933年,美国学者贝恩特(Painter)等又在果蝇和
其它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唾腺细胞间期核中发现了巨大
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宽约5μm,长400μm,使其比一般体细胞使其比一般体细胞
中的染色体粗中的染色体粗10001000一一20002000倍,长倍,长100100一一200200倍。倍。因而又
称为巨大染色体。
巨大染色体的形成
果蝇三龄幼虫的唾液腺细胞不再分裂,停留在永久
间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呈充分伸展状态。在幼虫
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多次复制,但细胞、细胞
核不分裂.复制后的染色单体DNA也不分开,大约有
1000—4000根染色体丝的拷贝,这种现象叫做核内有
丝分裂,这种染色体也称为多线染色体。另外唾液腺
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互相靠拢在一起呈现一种联会状态,
称为体联会。
在这些染色体臂上可以看到染色深浅
不同,被称做明带、暗带的横纹,这些
横纹的位置,宽窄、数目都具有物种的
特异性。不同物种,不同染色体的不同
部位形态位置是固定的,因此根据染色
体各条臂带纹特征和各条臂端部带纹特
征能准确识别各条染色体。
由于在唾液腺细胞中8条染色体之间以着丝粒互相
连结在一起,经碱性染料染色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染
色较深的染色中心。短小的第4染色体和x染色体的着
丝粒在端部,所以看上去各自只形成一条线状和点状
染色体;第2和第3染色体的着丝粒在中央,它们从染
色中心以V字形向外伸出(2L,2R,3L,3R),在显微镜下
短小的第4染色体有时不易观察到,因此可以观察到
由染色中心向外辐射出的5条长染色体臂和一条短小
的染色体臂。雄果蝇的Y染色体几乎包含在染色中心
里,因为是异染色质,看起来染色可能淡些。
在染色体臂上还可看到某些带纹通过染色体的解旋、
膨大形成的疏松区、其富含转录出来的RNA,因此不
着色,是基因活动的区域。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
疏松区在染色体上出现的部位不同,据此可以研究基
因的表达,而且如果染色体有缺失、重复、倒位、易
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识别出来。
多线染色体的特征
(1)巨大。
(2)体细胞配对,所以染色体只有半数。
(3)各染色体的着丝粒部分互相靠拢形成染
色中心。
(4)横纹有深浅、疏密的不同,各自对应排
列,这意味着基因的排列。
三、实验材料
果蝇的三龄幼虫
%生理盐水, 改良石碳酸品红或醋酸洋红
双筒解剖镜, 解剖针, 吸水纸,显微镜等
位置:在幼虫体前约1/3处。
形状:形如一对香蕉,上小下大。一边常附着带
状的不透明的脂肪。
颜色:半透明如玻璃,略带白色,比周围的组织
都透明。
唾液腺
四、实验步骤
1、剥离唾腺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取三龄幼虫放
在其中。左手用解剖针压住幼虫后端1/3处,
右手的解剖针按住头部黑色口器向外拉,将
头部从身体拉开,唾腺随之而出。
用吸水纸小心地除去幼虫的其他组织和生理
盐水,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并把唾腺周
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只保留唾腺。
2、染色
滴加改良石碳酸品红或醋酸洋红,染色约10 min。
3、盖片和压片
染色完成后,盖上干净的盖片,并覆一层滤纸。
将片子放在实验台上,用镊子的钝头轻轻敲振盖片,
使唾腺细胞分散开成单细胞状态,并用镊子钝头往一
个方向推动,最后用大拇指用力压实片子。
4、镜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