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
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
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 划的通知》(国发〔2009〕30 号)特编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
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
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 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
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 2013 至 2015 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 16%
左右(现价,下同)。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 %,
高出同期 GDP 增长速度 个百分点。2008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
%,居全国第 5 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
文 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2009 年全省新闻出
版业总体经济规模 综合评价居全国第 3 位,其中总产出达到 亿元,居全国
第 2 位;增加值达到 亿 元,居全国第 4 位;营业收入达 亿元,居
全国第 2 位。2009 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 525 家,资产规模超过 200 亿元,
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 2 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 5 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
影视 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 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 43 部 32758 分钟,
居全国第 2 位。截 至 2009 年,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
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 单位 9 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 100
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 家,注 册资金 5 亿元,居全国第 4
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对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 2008 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
类型的文化产业 集聚区块 70 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
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 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
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 温州、台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
多,金华、丽水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
5.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浙江广电集团、浙江
出版 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版、发行、电影等
行业经营性单位基 本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
产业,形成了广厦集团、横店集 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
文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8 年 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
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 1300 亿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 75 万余人,成为推动文
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2008 年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达到 亿
美 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 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 2396 万美元,2002—2008 年
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总额年均增幅高达 %。目前,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
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香港地
区为主,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占 30%和 27%。
尽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未
成为 全省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较小,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
%。文化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文化资源配置区域差异较大。2009 年全省文化产业
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仅占 %;区域间文化设施资源相差较大,如全省 58
个县级城市只有 19 个建有多厅影院。文化消 费支出占比较低, 文化消费结构有待
优化。 2009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 费支出的比重为 %,
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30%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均 文化消费支
出的 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仍较大。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
能 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
系统开发,文化 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
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 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
健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 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
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 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
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 视发展文化
产业,2009 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 战略性、先导性
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 GDP 向 10000 美 元跨越的阶段,城
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动漫、数字内容、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
费热点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 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扩大 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支
撑力,将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在市场导向
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面临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从所有 制结构看,转
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民间资本将进一步增 强在文化产业领
域的话语权,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将成为文化市场上
的主导力量。从行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 兴业态层出不穷,并
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文化制造业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 从空间结构看,文化服
务业将更多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传统制造类文化产业将更 多向园区集聚,并可能向
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
3.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催 生了各类以
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了文化行业间的 融合。材料科
技、装备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 含量,实现产业
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高 新技术的运用和新
业态的出现,也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不同渠道间的竞争,传统文 化业态的生存压力不
断增大。
4.全球化背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 导致各国提
高贸易壁垒,但从长远看,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区域间文化交流 与合作蔚然成
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以 5000 年文明为积淀的文化软 实力也将显著增
强, 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需求将进 一步增加。国内
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等机遇将进一步增多,中国 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也将进一步增强。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 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 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
为动力,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 化产业项目、
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构建“一核三极七心 四带”的文化产业
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 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
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求, 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 级的新引擎, 并最终成
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 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两种属性” 和“两个效
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 性文化产业,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的
统一。
2.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 创造良好的
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突出高 技术、高附加
值等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含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 主线,加快文化
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 产业的渗透提升和
带动能力。
3.坚持特色优势。注重发挥省内各区域地方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 文化资源,
开发生产相应的文化产品,建设相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其根 植性和生命力。
4.坚持集聚集约。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约水平,开展集 聚平台建设,
实施大项目引导,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区块的能级和辐射能力。 5.坚持多元开放。坚
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 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壮
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引导和鼓励民营 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巩固与
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 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 2015 年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 体制机制
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 化产业增加
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 业;文化产
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全面 巩固和发展在
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以 及文化产品制造
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具体包括五大方面的目标: 1.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及
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进一步提高。到 2012 年,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以上, 文
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0%以上; 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5%以上。 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重点引导发展的
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 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
得到较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 速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基本确立;建成一批具
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 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涌现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 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
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 资者初步形成。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文
化产业关键创新技术得到 提升,文化策划和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
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 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 牌。 4.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性作用得到更好 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文
化产品和服务 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组织和
流通形式逐 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
费结构中 的比重明显提高。 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深化,文化
宏观管理体制进 一步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的文化 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
跃,以资本 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根据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 态势和地域
特色,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形成宁波、温州和 浙中城市群三
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 水七大特色性文
化产业集聚中心,构筑浙北、浙中、浙东、浙西南四大文化产业发 展带,从整体上引
导形成“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一核。立足杭州省会城市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依托杭州近年 来快速崛起
的文创产业规模,利用杭州“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等知名效 应,挖掘省属
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发 展文化创意、新
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 将杭州打造成为全
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及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2.三极。发挥宁波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制度优势,依托其全省重要工 业中心
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地位,加快文化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影响,重点培 育发展文
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行业,力争把宁波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文 化产业增长
极及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温州现有的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创意设计
业及文化旅游等优势基础,鼓励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创意 产业,逐步提升
制造业文化含量,引导发展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巩固提升印 刷业集群优势,扶
持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和国内外知名的印刷产业基 地。以金华、义乌、东
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 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
戏、文化旅游、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进一步 巩固在全国行业发展中的领
先优势,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
3.七心。按照特色优势发展的原则,引导形成全省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 集聚中心,
即湖州太湖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等 行业;嘉兴江
南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会展、艺术创作等行 业;绍兴轻纺珍
珠文化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化休闲等行业;衢州“两 子”文化创意特色中
心,重点引导文化旅游、文体制造等行业;舟山海洋文化创意 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
化创意、文化旅游、沙滩运动、影视服务等行业;台州工业 产品设计特色中心,重点
引导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行业;丽水生态工艺文化特色 中心,重点引导发展生态文
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行业。
4.四带。从各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共性特征出发,引导形成 基本覆盖全
省的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以沪杭甬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东 部、宁波北部、
嘉兴、湖州、绍兴北部等浙北环杭州湾区域较为深厚的平原水乡文 化积淀, 以及该
区域紧邻上海等文化创新资源集聚中心的优势, 引导发展文化创意、 数字内容与动
漫、艺术创作等优势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化文化对其他 产业的提升带动
作用,构筑具有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浙北创意文化产业带;以杭金 衢高速公路为总体
轴线,依托金华、绍兴南部和衢州中部、丽水北部等区域的文化 产品商贸流通基础以
及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引导发展文化会展、文化产品流 通、影视服务等优势产
业,构筑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 带;以甬台温高速公路为
总体轴线,依托温州、台州、宁波东部、舟山等滨海、海 岛地区较为独特的海洋文化
特征,以及发达的日用轻工、文体用品等制造基础,利 用全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
利时机,发挥海洋文化大气的底蕴,引导发展海洋旅 游、海洋文化会展、工业设计、
演艺娱乐、文体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海 洋文化气息的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
以浙西南山地延展为总体轴线, 依托杭州西部、 衢州、丽水南部、温州南部等区域
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引导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艺术创作、传统
工艺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山水文 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二)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按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的要求,重点发展文化创 意、影
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 流通、文
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明确八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载体,全面 构筑我省文
化产业的新优势。
1.文化创意业。 发展导向。文化创意业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
文化科 技等重点领域。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
和浙 江文化精品创作水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加大对工业设计、环境
艺 术、服装设计等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着力发展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
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手工艺品设计等,不断增强产业渗透力和辐射带 动
力,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加快广告策划业的优化升级,加强创意 和创
新,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引导 和鼓励
咨询服务创新,重点发展市场调研和策划、企业咨询、商业策划、金融咨询 等行业。
培育和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鼓励发展艺术品经营机构,努力促进艺术品 经营业繁荣
发展。鼓励发展乐器、棋艺、书法、绘画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服务。 发展载体。重点
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 的综合性创意城市,以及嘉
兴、台州、义乌三大专业化水平较高并具有地域经济文 化特点的特色化创意城市。全
面推进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创 意谷、杭州山南设计创意产业园、
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学院路创意产业园、绍 兴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中心、丽水万
象创意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大力扶持西泠印社 集团有限公司、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 重点推进天泇山书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ADA 国际设计中心项目、嘉德威工业 设计园项目等建设。
2.影视服务业。 发展导向。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
传输、 播映和集成等领域。影视服务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重大历
史和 现实题材,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
产, 努力使我省影视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电视剧产业,推动电视台电视剧制作
机 构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做大做强。
积极推动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组建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 频
道、新媒体业态为一体的省级电影集团,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骨 干电
影发行放映企业。 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 着力发展品牌院线、 特
色院线、数字院线和跨区域院线等,做大做强浙江时代、浙江横店、温州雁荡、 浙江
星光等院线,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影院终端网络。加快改造建设数字化多厅电 影院,
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推进和优化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产 业链,形
成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和院线发行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有线 广播电视网
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 视听载体、
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 加快推进通信网、 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形成较为
完整的数字广播电视产业链。 发展载体。影视服务业拍摄与制作应以浙江横店影视产
业集聚区为核心,西 溪创意产业园、“中国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浔文化创意产业基
地、安吉竹海(影 视)创意园等为支撑,大力推进影视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浙江广播
电视集团、浙江 省电影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
限公司、浙江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
进浙江影视 后期制作中心项目、象山影视城(二期)项目、嘉兴国际影视与文化创意
制作基地 项目等建设。
3.新闻出版业。 发展导向。新闻出版业主要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
音像及 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以及与新闻出版相
关的 版权服务业。进一步做优新闻业,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分类改革,按照中央部署,
扎 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面向市
场的发行公司。以建设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大力 发
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非纸介质现代新型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 业转
型升级。积极促进印刷复制业转型发展,加强印刷复制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 码印刷、
特色印刷、绿色印刷。积极发展现代出版流通、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出版 物连锁经营、
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分销形式、流通业态,构建“高效、便捷、 有序”的现代出
版物流通体系。加快培育版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促进书报刊音像及
电子出版物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实施图书“走出去”工程,构建 海外发行渠道和平台,
扩大浙版图书影响力。 发展载体。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在
线新闻网站 等为龙头,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
积极推进 产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提供坚实基
础。以 杭州为核心,宁波、温州、金华等为结点,整合新闻出版物流基地,形成“高
效、 便捷、有序”的新闻出版网络体系。重点推进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浙江
新 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和中国移动杭州手机阅读基地、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
百步文化印刷创意园、绍兴印刷产业创意园等基地建设,逐步把杭州、宁波、苍南、
路桥、义乌五大特色印刷产业区块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印刷产业基地,加 快
扶持衢州印刷集聚区和台州路桥横街印刷产业集聚区发展。 做大做强新雅投资集 团
有限公司、曙光印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
印发基地项目、浙江新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项目、图书销售与文化服务网点 建设项
目、杭州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园项目等建设。
4.数字内容与动漫业。 发展导向。数字内容与动漫业主要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
互联网信息 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要充分利用 3G 时代与
三网融合 的技术趋势,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
地为载 体,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
科研 力量,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
与 数字科技相结合,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内容
与动漫产业发展。鼓励创办综合性或行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信息服务网站, 创
作生产以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多媒体广告、影视音像文艺作品、手机游戏及衍 生产
品等文化产品,开发关键网络技术、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努力将浙 江打造
成为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为特色的数字娱乐基地,国内具 有重要影
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中心。 发展载体。以杭州为龙头,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
地、西湖数字娱乐产 业园等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 集聚专业创意人
才和数字内容与动漫 企业,加大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产业
带动能力突出、辐 射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动漫之都”。加快推进宁波国家
级动漫游戏原创 基地建设,培育全国重要的原创动漫产品生产、创作基地。以湖州科
技创业园、嘉 善浙北动漫基地、绍兴动漫产业创意园区、浙中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文化产业基 地建设为依托,着力将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
知名度的 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大对数字内容与动漫企业和项目的扶持
力度, 重点培育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杭州漫齐妙动漫制作公司、宁波成
功多 媒体通信有限公司、浙江海利控股集团、金华比奇网络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性影
响 力的数字内容与动漫龙头企业,建设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迪斯尼动漫项目、盛
大网络全球首家互动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 浙江省动漫衍生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
具有重大引导和带动效应的示范项目。
5.文化会展业。 发展导向。文化会展业主要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
代理服 务等行业。文化会展业发展要以打造国际知名会展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
心及 会展强省为目标,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培养和引
进 会展业专门人才,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
主体。在已有的文化用品、轻纺产品、五金制品等传统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结合浙 江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工艺美术品、文体休闲娱乐产品 等新
型会展产品,积极打造浙江会展强省。加快推进展示工程资质认定、展览品牌 与会展
活动评优、会展统计等工作,扶持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企业。 发展载体。加快构建
以杭州、宁波为中心,以嘉兴、绍兴、义乌等特色会 展城市联动发展的会展业体系,
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置和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建设 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
场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业体系中发 挥重要功能。以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
业博览会、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国 际动漫节”等为依托,打造一批优势文化
展会;以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中 国国际动漫节会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一
批知名文化会展企业。
6.文体休闲娱乐业。 发展导向。文体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
演出业、 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生态文化业要充分挖掘全省生态资源优势,按照
建设生 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水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海洋生
态文 化等多种领域,实现文化与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做优
做 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海洋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积极开发宗教、美食、丝绸、
影视、修学、科技等特色文化旅游,积极举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 打
响“诗画江南、 山水浙江”的文化旅游品牌。 演出业要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
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支持其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演 出
市场网络体系,推动浙江演艺市场向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演艺与 旅游
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 4A 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演出项目。体育服 务业以
运动休闲、健身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为发展重点,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基地, 积极培育
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文化娱乐业要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 业的整体层
次和文化品位, 鼓励建设经营面向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居民的休闲娱乐场 馆设施,加
大行业监管和市场开拓力度。 发展载体。以城市为中心,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构
筑杭州国际文化休闲、 宁波滨海都市文化、温州山水文化、浙北古镇文化、绍兴古越
文化、浙中商贸影视 文化、舟山海洋文化、台州山海文化和浙西南生态文化等九大文
体休闲娱乐业发展 板块,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文体休闲娱
乐业发展格局。 重点推进杭州创意良渚文化产业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中
心、宁波梁祝 爱情文化产业园、嵊州中国民间越剧城、景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等
文体休闲娱 乐基地建设, 培育区域性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集聚区。 以浙江新远文
化产业集团、 浙江旅游集团、宋城集团、杭州金海岸有限公司、长兴百叶龙演出公司
等企业为重 点,培育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杭州奥体中心项
目、西湖 文化广场浙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建设为抓
手,促 进全省文体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以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网络音
乐节、 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
游节 等会展活动为重点,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
7.文化产品流通业。 发展导向。文化产品流通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
销售、相关 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文化产品流通业要以建设文化产品大
流通格局 为目标,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文体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现
代化商贸 平台建设,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
务设施 建设,带动全省艺术创作及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
现代 化改造,以阿里巴巴等网上交易市场为重点,加速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开发,
构 建行业性、综合性、多领域的 B2B、B2C、C2C 电子商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流
通渠道创新。 发展载体。以义乌文化产品市场及各地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构筑
以 浙中为中心,以全省快速交通网络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实体市场体系。加快义乌文体
专业市场提升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的文体用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 心
和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快杭州、温州、台州等地文体用品专业市场区块的建设培 育。
以西泠印社集团“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东方卢浮宫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心 项目、
衢州奇石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宁波书城建设项目等为依托,推进一批文化产 品流通体
系建设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博库书城、淘宝网、好易购家庭购物等新兴 文化产品流
通平台。
8.文化产品制造业。 发展导向。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
生产、演艺 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文化
产品制造 业要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机遇,利用已有产业
集聚优 势,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
具、 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 推动工艺美术品、 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
发展, 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个区域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高新
技术 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发展载体。充分依托浙江块
状经济基础,加大制造业文化含量,培育文化制造 业品牌。大力推进南浔善涟“中国
湖笔之都”产业基地、江山羽毛球产业基地、温州 桥下教玩具产业基地等建设,重点
扶持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 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
司、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华宝斋富翰文化 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杭州临
安昌化国石文化城项目、中国衢州莹白瓷研 制中心、中国印章产业基地项目等建设。
(三)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为引领,以建设 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 动为具体依托,
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批”行动计划。
1.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 的要求,
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加快发展一批文化 创意、影视
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突出特色、 提高水平,推
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新 载体。 2.推进
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 的要求,着力抓好
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 成强大竞争实力,在
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 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
的新动力。 3.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
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进而通过跨地区、 跨
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打造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 重大
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4.扶持一批文化会展
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 要求,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
搭建我省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 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
益,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四、主要举措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创
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激
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 有文化单位改革,推
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政 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
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深化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
改革,继续大力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制订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 会、公众代表相结合的监督管
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2.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把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跨
区域、跨 行业整合紧密结合起来, 支持国有文化集团跨地区覆盖、 多媒体经营、
跨行业拓展, 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 继续扶强扶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江
广播电视集团、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着力扩大国有文化产业增量,培
育和打造若干 在新闻出版、影视服务等领域的国有文化集团。大力支持中南卡通、华
策影视、横 店影视、 宋城演艺等知名民营企业, 鼓励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 做大
做强企业实力。
(二)夯实文化消费基础。
1.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努力提供价
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 和消费环境,
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拓 展教育培训、体
育健身、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积极 引导社会公众的文
化消费。积极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组织承办国际国内品牌赛 事活动,繁荣体育竞
赛表演市场。推动在纺织等制造业中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提 高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
审美效果,促进文化创意衍生品生产,通过具备文化及创意 元素的商品销售扩大文化
消费。
2.加大对新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
加快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 对新兴文化产品
和服务的采购,在个人消费暂时无法发挥合力的领域扩大政府消 费,培育与促进新兴
产业的发展。引导国有影视播放机构对原创动漫产品的采购, 促进动漫产品与电视电
影播放、工艺品设计、图书音像出版的结合。加大政府对手 机网络内容制作与播放等
自主研发的新兴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 积极争取更多新兴 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家《政
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产品传 播渠道,
完善城乡实体书店体系, 大力培育网络电子书店, 加强报刊发行体系建设。 规范发
展演出市场,支持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省的票务连锁服 务网络。
大力推进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加大数字化多厅影院的建设与改造,逐 步提高全省
电影院线的整体实力。 扶持艺术品市场发展, 加快艺术品产权体系建设, 努力形成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 培育专业实
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 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 结合的文化
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 特征的大型现
代文化流通企业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 力强的大型文化
流通企业,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 设。
2.加强文化市场体系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大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型 文化产
品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介与交易市场的发展, 鼓励自主
文化产权合法交易。大力支持省内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培育一批 国内著名、
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商标。逐步整合现有各类文化监管体系,根 据行业发展规
律与企业发展需求出台一批监管政策, 确保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有序发 展。强化对涉
及青少年群体的书籍、音像、网络等知识载体与内容的监管,严厉打 击假借文化载体
营销非法读物的组织与个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四)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和文化品牌。
1.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加强数字技术、数字软件、数字内容、网络技术 和安全播出
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加快关键技术设 备改造更新。
积极发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 网络等网络基础
设施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 文化设备提供商研
发新型电影播放设备、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 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
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型产品和设备。 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 大,支持发展移动多
媒体、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型业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 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
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 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
出版物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妥 善处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网
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
2.提升文化品牌。要把文化品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已有文 化品牌的基
础上,深入挖掘浙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都市文化等方面 的资源优势,
加强品牌的策划、培育和宣传,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工 艺品牌,一批具
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演艺等现代文化产 品品牌,一批文化
旅游和文化节庆品牌,一批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形成覆盖全 省、特色鲜明的浙江
文化品牌群,增强浙江文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1.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人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文化人 才队伍建设,
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 人才的引进,推
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 程建设,努力造就一
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 院、浙江传媒学院、浙
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科研力量,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 养机制。开设文化经营管
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 管理的文化人才。实施文化
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注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 的优秀人才和海外创意、设计、
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2.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
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 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
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 文化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
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 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
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 才的政策倾斜,着重在户口档案转入、经济适用房购置等
领域设立绿色通道。梳理 和完善全省现有文化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
(六)扩大文化对外贸易。
1.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培育
一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版权贸易等领域的,具有浙江 特色的对外
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与周边省 市的文化交流
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 国图书推广计划”
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 , 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 培育一批出版、
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 一批对外文化中介
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 营销业务。 2.鼓励
文化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文化行业 之间的指导协调机制,
理顺管理领域各条块与文化 “走出去” 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把
握国际市场规则,优化出口区位选择,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 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
版物展销等活动,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做好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推介和营销。发展文化
营销企业,鼓励与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国际 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
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信息、人才和服务支撑。鼓励 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
营,在境外投资、注册公司,发展海外俱乐部会 员,加入海外相关协会,委托国际代
理,与国际知名文化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等,不 断巩固与拓展国际文化市场。认真贯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 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5〕20 号)
等,以服务贸易专项资金为导向,引导 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走出去”。积极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出口领域, 鼓励兼并重组,推动文化出口企业管理创新,提升
国际竞争力。在项目审批、内容 审查等部门审批程序上,采取“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
更加便利、透明、高效地 为企业服务, 在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利
益的最大化, 在海关通关、 人员出境、外汇汇出等方面,制订符合文化出口企业特
点的便利措施,不断为文化 出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
业和重点项目,持之以恒 地打造文化品牌。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 入实施“创
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 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 工作实绩的重要
内容;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实完善组织管理职能, 建立和完善文化产
业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 若干决定》
(国发〔2005〕10 号),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 投资指南
(2009)》(浙发改社会〔2009〕1055 号)鼓励类和允许类的领域。 积极吸收社会资
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印刷、出版物分销 等领域,鼓励非公
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文化产业格局。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 情况,适时对《浙江
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2009)》进行调整和修订,逐步 放宽相关领域的政策限制,
提高文化产业开放程度。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投
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做到“十二五”时期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 于“十一五”时期。
进一步整合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 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支
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 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
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合理整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 财政扶持资金,进一步发挥
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通过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战 略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推动
民企合作,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版 权奖励机制, 加大对文化企业
自主版权的政府采购与出口扶持。 有条件的市、(市、 县 区)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
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的方式,支持文化 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
产业基地建设。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 革中经营性
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 (国办 发〔2008〕114
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 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
通知》(财税〔2009〕31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34 号)、《财政
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 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
号)等有关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 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 2013 年
底止免征企业所得税,出口图书、报 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
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 政策。进一步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申
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通过认定的 高新技术企业及时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规 划确定的重
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空间位 置、规模等信息,
应尽量纳入市、县、乡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 设区”或“有条件建设
区”范围,确保文化项目建设“落地”或预留发展空间。认 真落实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
公厅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 (浙 政办发〔2009〕104 号)
对省级国有文化单位土地使用权处置的相关规定。积极 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
业, 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 理处置力度,确保文化产业在
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支持以划拨方式取 得土地的文化单位利用工业厂房、
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或土地资源兴 办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
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 设施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方式盘活
资产。
(六)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9 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 化产业振
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 号),建立健全全省文化 产业投融资体
系。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推动银行业金融机 构根据文化企业
的特点,探索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完善和 改进信贷管理制度
和流程,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和引导 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
接融资规模,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运营状态良好的文 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
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 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
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 先导性的文化项目;以国有
资本为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筹资设立省级文化产 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融资的配套机制,发挥产权 交易所的投融资服务功能,为知
识产权拍卖和交易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制定著 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
和质押办法,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中介机 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建立和
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 资风险分摊机制,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
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担保业务品种。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
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中央
精神,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
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
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
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
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
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重要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
业集团,文化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
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总的看,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
态势,正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同时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
适应。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并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但困难和挑
战中蕴含着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文化具有反向调节功能,面对经济下滑,文化产业
有逆势而上的特点,这为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来了契机。要抓住
机遇,大力振兴文化产业,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贡献。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
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
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
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
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
荣发展;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
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坚持内外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国际文化市场,增强中华文化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规划目标。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
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较好发
挥。
1、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
的原则,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活力进一步
增强。
2、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项目对文化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文
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
动漫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力争
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
集团。
3、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产业发
展活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
成,文化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
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4、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
好的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现代流通组织
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
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增加。
5、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初步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渠道和网络进一步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幅增长,文
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
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
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
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
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
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
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
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印刷复制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
各具特色、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演艺业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艺集团,加强演
出网络建设。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爱的国际化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
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
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
项目。继续推进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建设工程、多媒体数据库
和经济信息平台、“中华字库”工程、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
项目。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
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
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
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
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
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符合规划的
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建设若干
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
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产业群。
(五)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
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
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
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
化特色的主题公园。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
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
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动主要城市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支持全国文化票务网络建设。
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广电网络的区域整合和跨
地区经营。推进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以及数字影院的建设和改造。
支持国有出版发行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
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等领域。支持优先选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
量水平高的文化设备及产品。
(七)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
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
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发挥第
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网络标准,
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
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
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院、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
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
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
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
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
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
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
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
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广
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参加
境外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门槛。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
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
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
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
产业重点项目及跨区域整合,支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领域新产
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
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
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落实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
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
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
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
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
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五)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有关管理办法,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
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基金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实
行市场化运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促进国家文化发展
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保障条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将《规划》
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
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下,具体组织实
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
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
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
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继续办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
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
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注重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的引进,为我国文
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
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盗版侵权行为,促进国家文化创新能力建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