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晏列传》的史学成就
一、研究背景
《史记》在我国的研究历史十分悠久,成果丰硕。汉代文人即自觉
地传播《史记》,自南朝裴驷《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
张守节《史记正义》这类专门著述问世,《史记》研究己有1500多年的历
史。在《史记》的研究中,《管晏列传》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文章的布局。
(一)司马迁为何为管晏立传、且合传学界普遍认为,司马迁之所以
为管晏立传,源于二人的政绩斐然。
由于管仲、晏子皆为齐国贤相,分别开创和延续了齐国鼎盛的局面
,为齐国的强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司马迀为二人立传且合传。这也
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表达的观点。
此外,也有人认为,《管晏列传》的主题是知贤荐贤。鲍叔牙荐管
仲,晏子与越石父和御者,体现的都是知贤与荐贤。司马迁因一个"贤"字
,为管晏立传、合传。但由于司马迁将文章标题为《管晏列传》而非《鲍
晏列传》,所以此种观点不太盛行。
(二)司马迁对文章布局的匠心独运
《管晏列传》屮司迁对管晏二人的政绩所述甚简,多属纲要的记载
、结果的陈述,很大篇幅是在叙述管晏的交游知己市。如《晏子传》三百
多字,其中只:付"事齐灵公、庄公、最公,以节俭力行11于齐……其在
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
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区53字述及晏子的政治风范和地位,不足传
文的六分之一。其余部分皆讲述晏子的爱贤、荐贤。司马迁舍二人的功名
而长篇论述管仲的被荐和晏子的荐贤,精心布局文章结构,后人认为这与
作者的个人遭遇有关。此处个人遭遇主要指"李陵之祸"。关于管仲、晏子
的言行事迹,先秦史籍及诸子书中多有记载,如《左传》《国语》《韩非
子》《吕氏春秋》等,也有如《管子》和《晏子春秋》这样的专门著述。
此外,在司马迁同时代或者稍后,也有许多典籍记载有管晏的事迹
,如刘向《新序》《说苑》等。西汉司马迀以"宄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撰写《史记》,其中专为管仲、晏婴作传,且置之于
《史记》七十列传之第二的重要地位,显示了作者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
意义的重视。.................
...................
第二章管晏政绩史料考
本部分将以《管晏列传》为研究主体,以管仲、晏子政绩事迹为切
入点,分析司马迁所作《管晏列传》管晏政绩事迹的史料来源,并进一步
找到与现存《管子》《晏子春秋》的区别,以及与其他史料的关系,探讨
司马迁取舍管晏政绩史料的原则及原因。
第一节管仲政绩及其史料考
管仲的仕宦生涯,《管晏列传》所写与其他史籍记载基本一致,管
仲先辅助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但管仲入仕之前的经历,《管子》一
书没有提及,其他史籍也鲜有记载。就现存可考的史料而言,管仲的生平
事迹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入仕之前、辅助齐公子纠时期和辅佐齐桓公时期
。
首先,入仕之前。管仲少年丧父,老母在堂,生活困苦。在入仕之
前管仲即已认识鲍叔牙,并且两人关系很好。为维持生计,两人合伙经商
。每次分利时,管仲都拿走大部分,而留给鲍叔牙小部分,但是鲍叔牙从
不介意,还替管仲向他人解释。传文通过管仲自述,重点介绍管仲与鲍叔
牙少时的交往,突出鲍叔牙对管仲的信任和理解。但关于他们少时的交游
,《管子》书中却没有记载,考诸他书,难《列子?力命》?刘向《说苑?
复恩》'二书有关于管鲍入仕之前的少量故苻。关于管仲鲍叔牙交游的故
事,具体分析,详见后文。
辅助齐公子纠时期。管仲、鲍叔牙入仕之后,分事齐公子纠、小,
后公/_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请囚,鲍叔牙说服齐桓公忘记恩怨
、重用管仲。《管晏列传》中的记载与《管子》《左传》等文献的记载在
事情脉络、用语等方面完全相同。但是《管子.大匡》篇更为详细地叙述
了管仲劝说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的过程。齐僖公令鲍叔牙辅助公子小白,
鲍叔牙认为此举表明国君认为自己无能,故常"称病不出",不愿担任此职
。管仲知晓此事后,劝服鲍叔牙接受任命。人中体现了管仲的远见,而且
对了解管仲、鲍叔牙二人的性格,研究管仲为何不为公子纠死节、而选择
辅佐齐桓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为他书所没有。
第三,辅佐齐桓公时期。管仲于齐国为相后,齐桓公尊其为"仲父"
,授权主持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实施了多种富国强兵的措施。齐桓
公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
第三章管晏交游史料考..........................26
第一节管仲交游及其史料考..............26
一、管鲍............................................26
二、管仲相桓公.................................29
第二节晏子交游及其史料考.............30
一、晏子赎越石父事..........................31
二、妥子荐御者事..............................................
33
第三节司马迁《箭晏列传》交游史料的取舍原则、原因分析....
34
一、择轶事而录........................
............................................34
二、以贤立传,全篇贯穿一个“知”字............................35
第四章《管晏列传》的史学成就...............................
...................37
第一节选用史料的典范意义........................................
.......... 37
一、充分地占有史料..............................................
................ 37
二、正确地选用史料..............................................
38
三、对史料的再创作..............................................
...38
第二节先进的历史观..............................................
........ 40
一、民本思想....................................................
....40
二、义、利......................................................
....41
三、人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2
四、顺应时代要求.....
.......................................42
结语
读《管子》与《晏子春秋》,深为管晏开明变通、不拘小节、富国利民最
终成累之功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读《史记》,又深感于史迁幽囚受辱、发
愤著书、精选史料最终成史学巨著的深厚功力。
管仲、晏子心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有自己的生死观念和君臣观念。他们
曾身仕多君(管仲辅佐公子纠,后辅佐公子纠之政敌公子小白),貌似没有
立场;他们未亲戮乱臣贼子(晏子对拭君之臣崔抒置之不理),貌似不知忠
诚。如果仅着眼于这些事件,或许他们不称于世人心中的理想官员、英雄
人物。但最终他们却名垂千古。孔子与司马迁看到了管晏的伟大之处:管
晏虽也有谋私利之心,有博美名之举,但他们不拘泥于小节而去谋求更大
的事功,最终不仅成就个人的一世功名,也为齐国甚至整个时代造福。
管仲、晏子都己不再是“小国小家”的思想,他们尽忠职守,但却不是尽
忠于某位君主个人,而是尽忠于天下社攫。他们直言进谏,但在君心不可
变时,却不会尽违君意,而是顺势而为,化不利为有利,使君主的一时不
当之举最终也能有利国家。
管仲、晏子巧妙地处理“义”与“利”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绝对地将其割
裂、对立,为司马迁心中“利”的典范。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也证明,“义
”与“利”并非截然对立,“义”为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而“利”为社
会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不能空谈仁义,却
不注重物质生活的改善。但我们并非承认一切“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我们不能否认杀
身成仁、为国捐躯的慷慨就义之重;但若身死君危,于国家社棱无益,而
不死,却能造福黎民造福社翟,那么个人一时的荣辱得失名声又何其轻。
故我们称赞大义凛然、英勇赴难,也敬佩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管晏即为
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新的为官处世之道。司马迁作《管晏列传
》,其中所体现的卓越史识,令人叹服。而传文在选用史料上所具有的典
范意义,也为日后治学提供了借鉴。